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5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超譯王陽明:明代第一流人物治學處世箴言
超譯王陽明:明代第一流人物治學處世箴言
上一张
超譯王陽明:明代第一流人物治學處世箴言
下一张
prev next

超譯王陽明:明代第一流人物治學處世箴言

作者: 蔡潔,孫小明,王春永
出版社: 中華
出版日期: 2014-08-3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90.00
市场价格: RM75.40
本店售价: RM66.4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王陽明是明代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兼軍事家,他納佛入儒,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集心學之大成,學問與事功皆堪稱明朝第一流人物。

  本書從王陽明言行、著作中擷取一百餘條箴言,闡發這位不世出偉人治學處世的秘笈,以為當今讀者鏡鑒。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潔


  女,1997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河北景縣中學高級教師,獲“全國優秀實驗教師”稱號。

孫小明

  80後,資深媒體人。深圳作家協會成員,《知音》簽約作者。作品散見於國內各大期刊雜誌,已發表作品40餘萬字,代表作《愛情巴士站》。

王春永

  男,70年代出生,文學學士、法學碩士,曾在洛陽、蘭州和內蒙古等地讀書和工作,現居深圳。在海外和大陸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最小笨蛋=最大贏家》(香港中華書局)、《圖解周易》(香港中華書局)、《圖說莊子100名言》(廣西人民出版社)、《博弈論的詭計》(中國發展出版社)、《活得輕鬆的生 活法則》(香港三聯書店)、《贏得輕鬆的博弈法則》(香港三聯書店)。


目錄

序 viii

第壹章 把知與行當作是一件事 〇〇一
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〇〇二
二 知行本為一體,共同切於身心。/ 〇〇四
三 念念遵循天理,內心自然寧靜。/ 〇〇六
四 情感收發有度,調停適中最好。/ 〇〇八
五 務實之心要重,務名之心要輕。/ 〇一〇
六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〇一二
七 既要戒懼守靜,又要隨緣應物。/ 〇一四
八 工夫不離本體,本體原無內外。/ 〇一六
九 合着本體是工夫,做得工夫識本體。/ 〇一八
十 念頭產生之時,行動已在其中。/ 〇二〇

第貳章 在意念發起時反省察覺 〇二三
一 篤信前聖先賢,不如反身以求。/ 〇二四
二 格物就是格心,去除意念不正。/ 〇二六
三 人心若正即道心,道心失正即人心。/ 〇二八
四 悔固然可貴,改後不必執着。/ 〇三〇
五 用戒懼守衛念頭,避免流入惡念。/ 〇三二
六 誠意是學問頭着腦,也需要格致工夫。/ 〇三四
七 格物是誠意工夫,明善是誠身工夫。/ 〇三六
八 格物轉向正心,惟求能得其心。/ 〇三八
九 意念發起之時,進行省察克治。/ 〇四〇

第叁章 任何學習都要落實於身心 〇四三
一 言行以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 〇四六
二 大道難以言傳,必須自修自。/ 〇四八
三 不論境界效驗,一心向善改過。/ 〇五〇
四 獨知時用功是謹獨,共知處用功是作偽。/ 〇五二
五 人人心中有仲尼,結合經籍去體。/ 〇五四
六 道乃天下公器,只須服從真理。/ 〇五六
七 學問充實自己,工夫重於效驗。/ 〇五八
八 倘若被人厭惡,尋找自身缺點。/ 〇六〇
九 學習不為功利,只要有益身心。/ 〇六二

第肆章 讓生命操起志向之舵 〇六五
一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〇六六
二 人若不立志,有如無舵。/ 〇六八
三 人格修養如樹,誠孝的心是根。/ 〇七〇
四 去除私欲遮蔽,成就完美人格。/ 〇七二
五 向下紮實用功,向上體達天道。/ 〇七四
六 為學須先立志,漸漸水到渠成。/ 〇七六
七 持志要如心痛,避免雜念雜。/ 〇七八
八 做人好比煉金,成色最為關。/ 〇八〇
九 德性重於才力,摒除功利之心。/ 〇八二
十 消除比較分別,人人功德圓滿。/ 〇八四
十一 種樹必培其根,種德必養其心。/ 〇八六
十二 拋棄虛名實利,專注於天理自然。/ 〇八八
十三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〇九〇
十四 立德猶如建屋,文藝掛做門。/ 〇九二
十五 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拳血。/ 〇九四
十六 超越生死之,聖道即在本心。/ 〇九六
十七 孔孟之學如日月,不需再向別處求。/ 〇九八

第伍章 在世事上磨煉才能進步 一〇一
一 經書也是歷史,學會判別是非。/ 一〇二
二 交友以誠相待,戒除優越心理。/ 一〇四
三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一〇六
四 事變皆是人情,時時守護內心。/ 一〇八
五 邪鬼不能迷人,只是人心自迷。/ 一一〇
六 若知晝夜,即知死生。/ 一一二
七 既不流於張狂,也不失於虛寂。/ 一一四
八 知新必由溫故,溫故乃所以知新。/ 一一六
九 遵循自然即是靜,聽從私欲未嘗靜。/ 一一八
十 必須事上磨練,才能氣定神閒。/ 一二〇
十一 倘若一味好靜,遇事必然忙亂。/ 一二二
十二 好心態關乎生死,常快活便是工夫。/ 一二四
十三 大道不離世間,不可空鍋煮飯。/ 一二六

第陸章 我們的心與萬物本是一體 一二九
一 人天民物本一體,儒佛老莊皆可用。/ 一三〇
二 天下本是一家,眾人本為一體。/ 一三二
三 天地間萬象,與我心相通。/ 一三四
四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一三六
五 身之主宰便是心,意之所發時格物。/ 一三八
六 心之本體即天理,無論動靜皆泰然。/ 一四〇
七 如能不動於氣,即得天理之靜。/ 一四二
八 心體本無一物,不可執着善惡。/ 一四四
九 若無真己,便無軀殼。/ 一四六
十 心體即良知,無起無不起。/ 一四八
十一 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本質上都是一事。/ 一五〇
十二 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 一五二
十三 善惡之法不放棄,視如幻相莫執着。/ 一五四
十四 萬物是良知的發用,求本源於心之感應。/ 一五六
十五 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 一五八
十六 此花不在心外,看時方才鮮明。/ 一六〇
十七 心不是那塊血肉,以萬物感應為體。/ 一六二
十八 太陽無照無不照,心體無知無不知。/ 一六四
十九 無善無惡心之體,統攝超越萬物。/ 一六六

第柒章 莫讓私欲遮蔽良知的鏡子 一六九
一 只要心如明鏡,不怕不能照物。/ 一七〇
二 良知與情感交融,不執着也不排斥。/ 一七二
三 良知如鏡不留染,情順萬事而無情。/ 一七四
四 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 一七六
五 思想是邪是正,無法瞞過良知。/ 一七八
六 不欺人則能察覺人欺,若自信則一切明曉。/ 一八〇
七 良知當下具足,不離日常行為。/ 一八二
八 心體只有一個,部分即是全體。/ 一八四
九 如果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 一八六
十 靜處體以收心,事上磨煉去私欲。/ 一八八
十一 當下心收攝一切,便能一了百了。/ 一九〇
十二 七情自然流動,一執着便成私欲。/ 一九二
十三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一九四
十四 心體本自弘毅,莫讓私欲蔽累。/ 一九六

第捌章 發掘我們心靈的直覺力 一九九
一 理表現在哪裏,就在那裏用功。/ 二〇〇
二 專一與精深一體,節制流蕩人心。/ 二〇二
三 安於自身條件,不可武斷追求。/ 二〇四
四 心性上用功勘破,事理一覽無遺。/ 二〇六
五 蕩滌一應私心,避免偏倚染着。/ 二〇八
六 從已發之意下手,回復心體之正。/ 二一〇
七 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二一二
八 灌天理之根,刈除習氣雜草。/ 二一四
九 隨事致其良知,必能聰明堅強。/ 二一六
十 良知應對事務,事務即是修身。/ 二一八
十一 千變萬化一切事,為求自慊致良知。/ 二二〇
十二 不求料事如神,若求即是私欲。/ 二二二
十三 從孝敬父母開始,學問工夫打成一片。/ 二二四
十四 實實落落依良知,便能着穩當快樂。/ 二二六
十五 終身專一於治本,勝過事物上尋討。/ 二二八
十六 以義為原則,自然沒有執着。/ 二三〇
十七 致良知不要間斷,心性則縱橫自在。/ 二三二
十八 良知完完全全,清楚判斷是非。/ 二三四
十九 心如斑駁之鏡,必須磨刮一番。/ 二三六

第玖章 平實快樂的心靈教育法 二三九
一 只可大而化之,不可引而自高。/ 二四〇
二 心術忠信篤敬,避免欺妄非僻。/ 二四二
三 孩子心中喜悅,自然樂於向學。/ 二四四
四 行為禮節,不可放蕩。/ 二四六
五 愛親敬長,不可懈怠。/ 二四八
五 道必學而後明,講學之外無明道。/ 二五〇
六 功課不在多少,貴在精熟與否。/ 二五二
七 針對氣質施教,造就個性人格。/ 二五四
八 與愚夫愚婦同德,不做社會異端。/ 二五六
九 聖愚良知相同,不可高高在上。/ 二五八
十 滿街都是聖人,只為習氣遮迷 。/ 二六〇
十一 真聖賢並無崖岸,人人可學而至。/ 二六二
十二 大道本無窮盡,問難有助發揮。/ 二六四
十三 心外無學。/ 二六六
十四 參考文獻/ 二六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