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1,527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当代思潮/哲学 > 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
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
上一张
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
下一张
prev next

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

作者: 高橋哲哉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4-06-1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20.00
市场价格: RM49.20
本店售价: RM43.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憑什麼要別人為我們(可有可無)的利益而犧牲?

  從福島核電廠與沖繩的美軍基地談起,
  探討無所不在的犧牲體系。

  從小我們就認識到「不要損人利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別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等普世價值。在這樣的共識基礎上,誰還敢坦然要求別人為自己的利益而犧牲,甚至為自己可有可無的利益而犧牲?從這最樸實的角度出發,確實難以想像為何還會有人被犧牲,甚至有人膽敢公然要別人為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但是,福島核電廠的慘劇卻讓我們清楚地看到被犧牲的一群人。而看著福島,很容易想起台灣……

  人類的知識,不,人類的存在本身,即帶有光明與黑暗兩面。……
  在這個晦暗中必須力求光明,是製造出黑暗的我們對未來世代的責任!

  為什麼是福島與沖繩呢?
  日本1945年敗戰後,至今都一直被稱為「戰後日本」。
  而這兩個地方正代表了在戰後日本,被編入國家體制內的兩個犧牲體系。
  福島的核能事故,暴露出了在推展核能政策中所潛藏的「犧牲」;
  而沖繩普天間的美軍基地問題,則凸顯了關於日美保安機制中的「犧牲」。
  這些問題在日本全國皆知。但是,為了經濟成長與安全保障的大眾共同體全體利益,就可以犧牲某些人而將這體系正當化嗎?

  這本書是由孩童時期在富岡町──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警戒區域度過、目前在東京大學擔任哲學教授的高橋哲哉,以被犧牲者、獲得利益者雙重身分縝密省思後寫就的。

名人推薦

  我一直期待著這本書的中譯本,
  不只是因為它說出福島核災之後許多不為人知的悲哀,
  更期待它可以讓我們看到充滿台灣的各種「犧牲的體系」……
  我期待這本書的出版可以喚醒台灣人對「犧牲的體系」的反省,
  並且讓政府與民眾願意努力邁向「不需要別人犧牲」的社會。
  ── 心靈勵志暢銷書作家 彭明輝 傾力推薦


讀者們說

  提出大家必須要有什麼樣的覺悟
  By unun


  一如報紙上的評論,這本書簡潔的整理出下列問題:談到了福島與沖繩的共通點,也重新思考了地方與都會間的關係。同時更詳盡提出了當我們在談論停止利用核能、要求美軍基地撤退,以及此後該如何走下去之時,各方面都必須要有什麼樣的覺悟。我覺得本書相當好看。

  沒有犧牲者的社會的可能性
  By hanaohanao


  本書是以犧牲的體系這個框架來討論福島與沖繩。作者一邊對照著日本的近現代史,一邊從受益者與負擔者間的權力關係來解讀這兩個事例,以尋找打造沒有犧牲者的社會的可能性。正如同本書作者及其他論者所指出的,福島事件在許多方面都很類似之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本書引用了河上肇的「日本獨特的國家主義」,以及雅斯培的「問罪於戰爭」作了最佳論述。只是不論怎麼說,構想打造出沒有犧牲者的社會,都是最困難的難題。在書的最後,也以「我們必須以此為目標」作結。雖然我與作者在思考上的立場有些不同,但至少我們同樣都想站在犧牲者那方。

  這場震災是天罰嗎?
  By chogai


  這本書,讓我特別有興趣的部分就是圍繞在震災上的「天罰論」與「天惠論」。比起前東京都知事石原等政治人物的發言,我對宗教界人士及知識分子的發言更抱持著疑問。尤其是對專門研究佛教學、佛教史學的末木文美士先生所提出的「天罰論」感到非常疑惑。在關東大地震時內村鑑三先生發表了〈天災、天罰與天惠〉這篇文章,用他的思想來檢證上述的問題,便能清楚看見潛藏在「天罰論」、「天惠論」之中的「犧牲的理論」。我認為,這就是這本書的精義所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高橋哲哉 (Takahashi Tetsuya)


  1956年生於福島縣,1983年東京大學研究所哲學專攻博士課程修畢。歷任南山大學講師、法國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客座教授等,現為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所教授。

  專精西歐當代思潮,同時富於社會實踐。對二次大戰前後日本的政治社會狀況投以批判性眼光,從歷史認識的角度討論日本戰後責任、慰安婦問題、靖國問題等,長期關注「犧牲」的議題,並以此觀點討論國家權力收編個人的邏輯與修辭學。

  主要著作有:《逆光的邏輯》(逆光のロゴス,未来社、1992)、《記憶的倫理學》(記憶のエチカ,岩波書店、1995)、《德希達:解構》(デリダ―脱構築,講談社、1998)、《戰後責任論》(戦後責任論,講談社、1999)、《歷史/修正主義》(歴史/修正主義,岩波書店、2001)、《靖國問題》(靖国問題,筑摩書房、2005)、《國家與犧牲》(国家と犠牲,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5)等。

譯者簡介

李依真


  台灣高雄人。2010年獲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2013年取得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所表象文化論碩士,目前為同研究所博士生。在高橋哲哉的指導下研究法國當代思潮、犧牲、暴力、殖民歷史等課題。


目錄

推薦文:福島,你好嗎?(彭明輝)
台灣版序:紀念福島核電事故三週年(高橋哲哉)
前言

第一部福島

第一章核電,一個犧牲的體系

輕忽釀大禍
身為福島之子
身為首都圈的一員
我該如何討論核電事故?
〈核電,一個犧牲的體系〉(《週刊朝日緊急增刊朝日新聞》)

第二章再論核電犧牲體系
何謂「犧牲的體系」
第一重犧牲──嚴重事故
暴露在輻射線下的不安
對當地產業的重創
對福島縣民的歧視──「輻射會傳染」
「要把福島縣民丟去哪裡?」
歷史性歧視的殘存──「東北土人」
自然環境的汙染
絕非意外的大事故
第二重犧牲──曝露在輻射下的勞工
需恆常暴露在輻射下的工作
雙重受害
第三重犧牲──採掘鈾礦時所伴隨的問題
第四重犧牲──核廢棄物該如何處理?
將「核廢料」丟到國外
三一一之後的日本課題
殖民主義
日美安保體制與「浮在海上的核電廠」
從核電到「核能的軍事利用」
核電是「核能的潛在相互制衡力」?

第三章核電事故與震災思想論
(一)思考核電事故的責任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第一義的責任在「核能村」
政治人物‧官僚的責任
學者‧專家的責任
迷失方向的安全基準
山下的發言哪裡有問題?
河上肇「日本獨特的國家主義」
市民的責任
曾漠不關心的責任
在地居民的責任
政治責任
(二)這場震災是天罰嗎?圍繞震災的思想問題
石原都知事的天罰論發言
震災是上天的恩惠?
宗教人士的發言──天主教
宗教人士的發言──基督新教
知識分子的發言
內村鑑三的天罰論
墮落的都市‧東京
犧牲邏輯的典型
承擔國民全體罪惡的死
〈反戰主義者的戰死〉
為死賦予意義的問題
天罰論與天惠論的無法確定性
核爆是天罰還是天惠?
天罰論為什麼會變成天惠論?
為什麼這個震災是天罰?
對震災的牽強附會
「日本」意識形態的表現
因為危機所以法西斯?

第二部沖繩

第四章 「殖民地」沖繩
何謂普天間基地移設問題?
政黨輪替中顯現的戰後日本之犧牲
沖繩是日本的墊腳石
天皇的訊息
戰後沖繩的命運
如果沒有沖繩的犧牲,戰後日本將無法成立
○‧六%的土地,七四%的負擔
無意識的殖民主義
可見的犧牲體系
因為可見所以要表示「感謝」
沖繩並沒有沉睡

第五章與沖繩對照的福島
「殖民地」福島
沖繩與福島──相似點與相異點
援助金‧補助金的利益勸誘
真的對該地有貢獻嗎?
看不見的前提──地域的貧富不均
將殖民主義正當化的神話
另一個神話──民主主義
全民公投的危險
是誰成為犧牲者?
是誰決定犧牲?
沒有犧牲者的社會是可能的嗎?

後記
附錄:高橋哲哉訪談紀實(李依真)
重要引用‧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