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295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中国史地 > 中華文化的反思
中華文化的反思
上一张
中華文化的反思
下一张
prev next

中華文化的反思

作者: 毛文熊
出版社: 蘭臺網路
出版日期: 2013-1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250.00
市场价格: RM38.50
本店售价: RM33.9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學思並重 慎思明辨


  文化是人類群體生活的表現,包括所有的思想和行為的總和。民族之存在,必有其獨具的文化,沒有獨立的文化就不能稱為一個民族。文化無所謂野蠻或文明,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應該受到尊重。任何民族的文化,必定有獨具的優點,但也有先天的缺陷。作為知識份子,有必要去思攷和瞭解,培養出獨立評判的能力,否則將難免人云亦云之譏。不可囿於一見,因人廢言,也不該盲目捨己從人而漫不知擇。盲目吹捧,或是存心誣衊,都不是道理。

  歷史真相祗有一個,卻往往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和相互矛盾的解釋。由於各人所獲得的資訊不同,才會造成這種混亂的情況。因此,取得可靠的資訊,是作出正確解釋的先決條件。本書的目標就在為讀者提供這類資訊,作為共同討論的平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毛文熊


  祖籍江蘇宜興,一九四三年出生于西昌。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留學美國,獲俄亥俄州哥倫布城州立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曾任臺灣師大生物研究所副教授,在美國加州大學醫學中心任職。幼承庭訓,於經史多所涉獵,退休後曾編著「中華文化基因」〔蘭臺2005出版〕扼要闡述先秦諸子思想,說明中華文化的根源。「中華文化的反思」是從歷史中看傳統文明的興替,並倡議振興自強之道。


目錄

中華文化的反思
自 序 II
目 錄 IV

第一章 認識文化 1
緒論 2
文化的層次 3
文化的特性 3

第二章 中華思想的源流 5
延綿不斷 6
女男平等 6
夷夏之辨 7
道通天地 8
民為邦本 9

第三章 歷史的故事 11
五經皆史 13
編史的困難 14
歷史小說不是歷史 16
史書的體例 17
編年體史籍 18
紀傳體史籍:正史 20
正史以外的史籍 28

第四章 中華文化的特質 31
中外文化不同 32
周公建立的重要制度 33
宗法社會 家庭為主 齊家治國 一本同根 34
一夫一妻 法定名份 妻妾差等 嫡庶嚴分 35
人倫肇始 尊親主導 門當戶對 媒妁仲介 35
保障女權 法有明文 風俗習慣 影響特大 36
人本思想 本固邦寧 38
士族治國 秀才精神 39
敬天法祖 安份守己 40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41
仁與禮互為體用 42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42
皇朝和帝國的不同 43
藩國和殖民地的區別 43

第五章 最有爭議的舊傳統  45
吹散歷史迷霧 46
愚忠愚孝 46
黃金屋和顏如玉 48
小腳和鴉片 49
不人道的太監文化 50
正解「刑不上大夫 」 51
父母在 不遠遊 53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54
皇帝和宰相的權力消長 55
傳統帝王的權力 56
古時聖旨要丞相副署 57
皇帝侵權 58
何不食肉糜 58
順天應人的革命 59
清朝的中樞機制 59
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 60
明清科舉「進士科」考試流程簡表 62
科舉上榜 光宗耀祖 63
焚膏繼晷 皓首窮經 64
繁刑苛政 民命卑賤 65
讖緯必驗 宿命之論 67
仁義為表 口號治國 67
內政窳敗 肉腐蟲生 68

第六章 明清政治文化的特點 71
「中國兩千多年來積弱不振」的論調是誤導 72
極權專制的明清皇朝 73
滿清初期的種族心結 76
聰明好學的康熙皇帝 77
愛新覺羅玄燁〔一六五四|一七二二〕77
康熙同時的俄國統治者 78
國家政策方向決定未來興衰 79

第七章 近世中國衰敗的主因  81
愚 閉關鎖國 妄自尊大 82
禁止向海外發展 82
明清的海禁 82
教育不普及 易受愚弄 盲目附和 輕從謠言 83
靠天吃飯 安土重遷 滿足於現狀 欠缺開創力 84
弱 東亞病夫 積弱不振 84
吸食鴉片難以自拔 國民體弱無可用之兵 84
不鼓勵貿易或開墾 國庫空虛無可用之銀 85
私 權謀算計 一族之私 86
首崇滿州 萬世一系 86
獨裁統治 人人為我 88
循情枉法 一家之私 89
血緣為親 情重於法 89
私己輕公 貪污自肥 90
雍正創設「養廉銀」91
「永不加賦」的後果 92

第八章 從天朝上國墜到次殖民地 93
馬可孛羅所見的元帝國 94
明代的世界地位 96
鄭和航海的貢獻 97
王守仁的學說 98
李時珍和徐霞客 99
徐光啟和利馬竇 99
保護朝鮮的義戰 101
乾隆時馬戛尼印象中的大清國 101
鴉片戰爭的深遠禍害 104
販售鴉片的厚利 104
林則徐的禁煙手段 105
貿易戰肇因是鴉片 106
南京條約的不良示範 107
第一次英法聯軍 107
第二次英法聯軍 108
火燒圓明園 109
北京條約 109
辛酉政變 慈禧竊國 110
內外煎迫 民不聊生 110
自強運動〔同治維新〕師夷之長以制夷〔一八六一|一八九五〕 112
魏源的海國圖 志112
曾國藩的遠見 112
洋務建設開通了往現代化之路 113
李鴻章的水師 114
人云亦云話甲午海戰 115
中日艦隊比較 115
中日海戰前奏 115
黃海大戰 115
日本魚雷艇夜襲 116
自困劉公島 116
敗戰檢討 116
馬關條約的惡劣影響 119
義和團和八國聯軍 121
天津教案的危機 121
義和團的扶清滅洋 122
光緒百日維新失敗收場 123
慈禧頒詔戰世界 〔一九○○〕亡國前的最大災難 124
辛丑條約 125
清末立憲的鬧劇 126

第九章 認真檢視歷史 正確看待史實 127
傳統與現代並不衝突 傳承和創新可同時並進 128
文化信仰不同於宗教 中華文化卻包含宗教成份 129
「人本理念」和「宗教信仰」的異同 130
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一個「情」字可以概括 131
立國的根本是理性的人道精神 132
有亡國 更有亡天下 132
劣祖劣宗不肖子孫 132
中華特產的「貳臣」 133
家族重於國家 133

第十章 革新的努力方向 135
近世西方文明受中華文化的影響 136
「中國沒有音樂」 136
文官制度和科舉考試 138
近世歐洲啟蒙時期的思想 138
中華文化是交流融合的結晶 139
海匯百川 有容乃大 139
昨死今生的覺醒 捨我其誰的豪氣 140
「淺碟式」大雜燴文化 142
自我作賤 142
知已知彼 144
邯鄲學步 144
捨己從人 145
蜜蜂少 蒼蠅代 145
濫用自由 唯我是尊 147
「程序」與「正義」 147
結黨營私 形同幫派 148
金錢至上 錢權勾結 149
重建自信心 恢復榮譽感 149
改變從我開始 從現在做起 150
加強歷史文化教育 在物質層面加入精神要素 150
完善兒童教育 150
身教重於言教 151
增進人文素養 151
世界性的瘟疫 富裕病 152
大眾傳播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154
理想社會的藍圖 155
舉賢任能廓然大公 155
徒善不足以為政 155
徒法不能以自行 156
重情尚義 待人如己 157
放眼天下 胸懷世界 157

第十一章 天道酬勤 159
早慧的中華文明 160
現代版的「杞人憂天」 160
把握每一分鐘 161
自信自重 不作賤自己 162
注重禮儀 發揮公德心 164
尊重女性是做為紳士的第一步 164
整飭儀容是自尊尊人的基本功 164
注重公德是推己及人的處世方 165
平等對待 利己利人 165
自由民主必須有理性的基礎 166
誠信是普世價值 167
基於「人本理念 」 發揚「人道精神」 168
自由不僅行為自主 更要心靈的灑脫 169
以道德為尚 期臻於至善之境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