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5,624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理财 > 经济/趋势 > 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
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
上一张
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
下一张
prev next

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

作者: 威爾.賀頓
出版社: 遠流
出版日期: 2009-01-22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50.00
市场价格: RM53.80
本店售价: RM47.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擱置政治改革,全力發展經濟,走臺灣、新加坡的模式。一方面加強沿海的基礎建設,並先後引進臺、港與世界各國的資金、技術,在全球化的商品體系中,扮演低價製造工廠的角色,切入全球產業供應鏈。

  中共很清楚,經過反右、文革、六四,其政權的正當性只可能建立在經濟表現之上。摸著石頭過了三十年的河,發展出一套既違背社會主義,也不像資本主義,儒家價值又管不了的畸形威權政體。
中共抓牢搶桿、箝制思想,訴諸威權與民族主義,對內壓制異議,對外強調和平崛起,也的確能有效治理,並打造出若干足以與西方跨國企業相比的公司。

  但是作者指出,資本主義並不是只有「利潤極大化」而已,它背後有一整套價值體系在支撐;航海大發現之後的貿易利益,需要有全球治理的公司經營,連帶發展了獨立的司法、金融體系,以及公民社會的權利義務。啟蒙理性進一步假設人人權利、機會平等,鼓勵個人求知、冒險、創造,孕育了多元價值。凡此種種,中國都有待發展。

  但是,時間並不站在中國這一邊。中國的貿易出超、人民幣匯率不升值,已經引燃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敵意,中國本身也開始嚐到巨額外匯存底的苦果。

  享受改革開放經濟果實的中產階級,權利意識開始抬頭;被改革列車遠遠甩在後頭的七億農民,如果無法默默承受,就只有起而抗議。

  中共怕放了就亂,但是不放,民怨日積,而黨的權威日益低落,難保不出問題。尤其經過這波金融海嘯,出口受挫,經濟成長率大幅滑落,就業機會萎縮,失業大增,中共轉而擴大內需,但問題是沒有法律保障、社福措施闕如,難以刺激消費意願,種種問題正在醞釀、串連,這難道會是一場「超完美風暴」的「惡兆」?

作者簡介

威爾.賀頓Will Hutton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畢業,修習社會學與經濟學,曾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觀察家報》(Observer)(擔任總編輯)、《衛報》媒體集團任職。2000年起擔任「」(Work Foundation)執行長,倫敦政經學院(LSE)教授,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布里斯托大學與牛津大學曼斯菲學院(Mansfield College, Oxford)客座教授,著有The State We're In和The World We're In。本書是賀頓最新的著作。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及新聞媒體高階主管,現任財團法人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Taiwan Foundation for Asia Pacific Development)執行長。譯作極豐,包括《蔣經國傳》、《裕仁天皇》、《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將門虎子》、《買通白宮》、《李潔明回憶錄》、《東方驚雷》、《黑社會之華人黑幫縱橫史》、《羅馬跨國企業》、《黑色絲路》等。


目錄

作者中文版序 山雨欲來風滿樓
譯者序 東風不來,柳絮不飛

前言 002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個想望糅雜了中國人對於百年恥辱的自卑,以及對受到肯定的渴望。因此,中國如何「和平崛起」,將是本世紀最重大的課題之一。

第一章 最後的大國 006
美國和中國是全世界唯二的「大國」:廣土眾民,且擁有大陸規模的市場、軍力。中國迅速崛起,對外改變了國際的均勢,對內則引發了社會、環保、政治諸般問題,很有可能在金融海嘯之後引爆。整個世界將會如一九二九年大蕭條之後各國升起保護屏障,甚至相互為敵的局面嗎?

第二章 光榮與沉淪 036
中國在灌溉系統、土地所有權以及相應的財產權制度,遙遙領先歐洲,使得中國的生產力長期超過歐洲。但是中國重農業、戰爭相對少,文明發展的腳步逐漸沈重蹣跚。反觀歐洲,戰亂連年建立起一套奠基於徵稅的權利義務系統,刺激科技發展,又在海外貿易與殖民之下發展出資本主義的基礎架構。於是,西風壓倒東風。

第三章 毛澤東留下什麼? 058
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啟動的改革開放,表面上看起來是對毛澤東路線的否定,但是卻仍是建立在毛澤東提出的馬列主義之上,甚至,與中國兩千年來所發展出來的土地觀念、儒家體系也是關連甚深。

第四章 同床異夢: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 078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在為共產黨政權找活路,弔詭的是,共產主義必須吊上資本主義的點滴,才能活到今天。然而,兩種意識型態格格不入,而市場也只是資本主義的一環而已。其間的矛盾在中國以低價策略切入全球市場供應鏈之後,愈來愈嚴重。

第五章 九○年代的中國 098
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共面臨統治正當性和經濟前景黯淡的雙重危機,在鄧小平南巡重申改革開放基調不變,以及江澤民、朱鎔基進行法律、稅制調整之下,權力重新集中北京,強化意識型態與媒體管控。中國雖然免於分崩離析的局面,但是貪污腐敗仍是如影隨形,司法體系扭曲的問題更為嚴重,民間蓄積的不滿也日益高漲。

第六章 經濟成長難以為繼 120
中國亮麗的經濟成長率是建立在歐美市場的需求之上,但是當歐美國家陷入經濟衰退時,中國的經濟成長也頓失支撐。更嚴重的是,中國是以犧牲農村、環保,放任呆帳、阻升人民幣為代價換來經濟的果實。龐大的外匯存底、人民幣升值壓力和國內金融、社會、健保、土地政策的陳痾,使得中國經濟成長已經走到臨界點。

第七章 多元與民主 140
民主政治走到二十一世紀,似乎顯得危機百出。歐美先進民主國家步履蹣跚,亞洲新興民主國家荒腔走板。本章點出其中關鍵:民主政治與一整套資本主義的道德信念、理性裁斷、依法治理的共識、多元的公民社會等「柔性架構」息息相關。徒具民主投票的表相,或是只用資本主義的毛皮,運作勢必出問題。

第八章 資本主義的柔性基本架構 158
西方資本主義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發展出一個保障個人財產權的社會架構,個人可在其中恣意創新、承擔風險、履行責任。二○○八年金融海嘯所暴露的,正是這套柔性架構在「股東價值極大化」、貧富差距惡化的侵蝕下遭到破壞的結果。中國若是沒有體認到打造資本主義是一件精細龐大的工程,勢將嚐到惡果。


第九章 走向戰爭的邊緣? 182
中國的國力快速增長,終究會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人民幣的升值與否、中美貿易的鉅額赤字、中國的能源與原物料全球爭奪戰、兩岸關係外弛內張,在在挑戰中國能否「和平崛起」

第十章 笨蛋,關鍵是啟蒙思想! 208
自由與民主,是當今廣受稱頌的普世價值,但若沒有歐洲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在背後支撐──強調負責任、講道理的精神,接受法治、重視教育,打造公民社會,鼓勵多元主義,限制壟斷──那麼,自由將被濫用,而民主也將傾頹。中國不可能只取經濟發展而捨自由民主,而西方走到資本主義的極致,同樣也背叛了啟蒙思想。

第十一章 後美國時代來臨 236
美國走過二次戰後自由貿易的黃金年代,近年來保護主義的聲浪卻是甚囂塵上,企業也愈來愈重視股東的即時財務報酬,其結果便是企業拋棄了社會使命與誠信,虛飾財報,精簡人事,熱衷於對生產力無益的併購。國會與執法機構屈服於大企業,教育花費節節高漲,媒體也不敵營利與意識型態的力量。執意出兵伊拉克的單邊主義作風更是讓美國在國際間的尊嚴掃地,也更難讓中國樂於扮演「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的角色。

第十二章 結論:國際協同,多邊治理 264
西方因忽略啟蒙價值而自限困境,中國則因無法切割經濟發展與社會改革而進退兩難。中國在經濟降溫之後,如何應付隨之而飆升的失業率?如何營造「和諧社會」?全球將會退回保護主義的屋簷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