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36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大師導讀:孔子
大師導讀:孔子
上一张
大師導讀:孔子
下一张
prev next

大師導讀:孔子

作者: 駱承烈
出版社: 龍圖騰文化
出版日期: 2011-08-15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180.00
市场价格: RM27.70
本店售价: RM24.4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至聖先師孔子的思想精華

  至聖先師孔子在政治上提倡以「天下為公」為理想的大同世界,終其一生,雖在政治上不得志,卻對中國教育史上有極大深遠的影響。孔子在世時有大半時間,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主張,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被尊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這位文化巨人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不過,山東省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教授駱承烈先生,多年來以研究孔子與儒家思想著稱,透過他娓娓道出一些簡單生動的故事,概括地講述了孔子偉大的一生;孔子的偉大情操自始至終都蘊含在這一個個小故事中,不說教、不誇張,以平實的筆觸為青少年朋友講述,讓人深入了解孔子這位偉人的一生與中國文化核心思想。

本系列特色

  「大師導讀」系列是一套集結學者專家為青年讀者所編纂的中國文化知識入門選書。所邀請的大師均為各個學術領域集大成者,他們運用通俗易懂的淺顯文字著述,深入淺出、輕鬆有趣、娓娓道來,讓青年朋友們在博大的中國文化中吸其潤澤、修其自身。以下為本系列作者簡介:

  《北京猿人》賈蘭坡∕著名舊石器考古專家、古人類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敦煌》寧可∕中國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國歷史》何茲全∕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
  《孔子》駱承烈∕山東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教授
  《中國哲學與宗教》任繼愈∕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
  《中國古代文明》李學勤∕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長城》羅哲文∕著名中國古建築學家
  《北京》侯仁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故宮》單士元∕明清史專家、檔案學家和古建築學家
  《中國金石文化》蘇士澍∕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社長
  《中國音樂》汪毓和∕中央音樂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古代 建築》杜仙洲∕著名古建築專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中國青銅文化》李伯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駱承烈

  1935年生,山東濟寧人。山東省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孔子與齊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原孔子學會副會長、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等四十餘職。

  駱承烈著作等身,出版:自撰《孔子故里史蹟》等十九本,主編《儒家思想與社會管理》等二十五本,參編的有《孔子評傳》等十本,其中參編的《孔子故里志》等獲國家獎,撰文並主講電視專題片《孔子與儒家思想》三十六集。在其發表的文章中,涉及歷史、考古、文學、教育、藝術等方面,以孔子與儒家研究為主。

  1997年,這位孔子研究專家曾獲世界吉尼斯紀錄「收藏孔子像最多的人」。

  1992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授予「國際文化名人」稱號。2007年被中國大陸清華大學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總裁高級研討班聘為首席專家。


目錄

第一章     孔母教子
孔母顏徵在是位有教養的女子;為了把孩子撫養成人,她從各個方面教育少年孔丘。她告訴孔丘:不要辜負父親及先人的期望,作為「聖人(商湯)之後」,要立志做大事。

第二章     好學不輟
孔子求學若渴,不恥下問,實事求是。他曾對別人說:「在十戶人家裡,找到忠信的人容易,要找到像我孔丘這樣好學的人,卻不一定有。」

第三章     泰山問政
孔子首次出國途中,在泰山腳下遇到一位老婦人,一家三代都喪命於虎口,仍堅持不搬離傷心地,只因害怕「苛政」,足見苛政對民心的殺傷力,強過猛獸。

第四章     化行中都
孔子擔任中都宰期間,除了政治經濟的改革外,特別重視教化百姓,提倡仁德處世。由於教化有成、政令寬厚,當時百姓安居樂業,人人不得非份之財,出現了「路不拾遺」的可喜現象。

第五章     夾谷會盟
在夾谷會盟上,孔子用《周禮》當武器,據理力爭,挫敗了齊國欲劫持或加害魯君的陰謀。會盟結束後,齊景公反而稱讚孔子以君子之道輔佐魯君,並歸還以前侵吞魯國的土地。

第六章     失膰離魯
由於齊國的離間政策和魯國君臣沉迷於享樂,使得孔子在魯國無法施展其治國理念,於是在他五十五歲的時候,開始了十四年周遊列國的生涯。

第七章     匡蒲脫險
孔子一行人行經蒲地,被迫簽下不回衛國的盟約,但後來卻違約了。子路問為何未遵守約定呢?孔子回答:「在威脅下所簽的約,即使是神明也不會贊成的。」孔子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在各種情況下該如何應變,而不是墨守成規。

第八章     微服過宋
孔子離開魯國後,展開了十四年周遊列國的旅程,然而,春秋末年各國君主關心的是怎麼維護自己的統治,誰也無暇顧及仁德,孔子的理想因而無法在各國現實。

第九章     陳侯禮遇
孔子在陳國受到前所未有的禮遇,照理說應該在此一展抱負,然因陳國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又時常遭到吳國侵犯,國無寧日,所以孔子認為這裡不是他施展抱負的理想之處。

第十章     路遇隱士
春秋末年,一些隱士對於當時天下大亂的現象極為不滿,卻又無力制止,只好採取消極避世的態度。孔子認為這是一種對社會不負責的態度。因此,孔子師徒積極試圖改變當時敗壞的世風,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正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第十一章     陳蔡絕糧
「陳蔡絕糧」是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中,處境最危險的一次。但孔子並沒有因此而有絲毫煩惱,反而更加精神抖擻地講學,還善用這次逆境,對弟子們因材施教,使弟子大受啟發。

第十二章     漫遊楚地
孔子師徒周遊列國期間,雖然沒有實現從政治國的願望,卻廣泛地了解社會現象、接觸社會各階層,留下許多發人深省的故事。孔子在各地發表的言論及提出的思想,皆系統地呈現在他日後編纂的古籍中,形成儒學的思想體系。

第十三章     返衛正名
春秋末年時,周室綱紀淪喪、禮壞樂崩,造成社會動盪紛亂。孔子大力提倡「正名」的主張,正是希望做到名實相符,藉以恢復政治綱紀與社會禮樂的秩序。

第十四章     歸魯倡仁
孔子一直堅持他的仁德主張,提倡治理國家應講求「仁政」,要「使民也義」、「養民也惠」、「使民以時」。孔子亦主張均平思想,以愛民為出發點,在當時顯然是進步的。

第十五章     忠孝成人
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及出發點;應先孝敬父母、友悌兄弟,然後擴大到忠於國家。孔子指導弟子曾參編撰《孝經》,日後成為中國古代治國的基礎。

第十六章     論政贊正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仁政德治、賢才治國,他認為統治者須以身作則。身為國君,要重用賢才、知人善任,國家就不會滅亡。

第十七章     觀欹論道
在政治及個人道德修養上,孔子主張「過猶不及」,他教導人們以中庸之道處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第十八章     大同理想
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民之間彼此親愛,人人各盡其能,每個人都能獲得妥善的照顧。沒有謀私利的事情發生、沒有盜竊搶劫現象出現、夜裡睡覺不用關門,這就是理想的大同世界。

第十九章     杏壇設教
孔子認為教育影響一個人的好壞。因此,他希望透過教育,培養治世的人才。他一直孜孜不倦、循循善誘的教育弟子,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第二十章     三千弟子
孔子辦教育,始終貫徹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方針,因此各地方有識之士紛紛來向孔子學習。由於孔門弟子滿天下,孔子的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國延續兩三千年之久,對中國歷史和思想體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二十一章 整理古籍
孔子晚年時,致力於整理《易》、《詩》、《書》、《禮》、《樂》等幾部古籍。他首開中國重視古籍、重視歷史、重視文化的好風氣,也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下去。

第二十二章 編寫《春秋》
西周初年,社會上普遍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孔子藉著修史,呈現社會上的各種亂象,並予以評論,讓後人知道孰優孰劣。這本《春秋》是魯國當時的現代史,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書。

第二十三章 哲人其萎
當在現實中怎樣也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孔子更加傾心地羡慕、嚮往古代。晚上睡著後,孔子經常夢見周公,與這位古代聖賢談論西周盛世時的禮制,

第二十四章 千古孔子
孔子曾自稱「述而不作」,他一生中除整理一些古籍外,很少有自己的著作。所幸在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將他的言論彙集整理成《論語》,成為先秦時期的一部重要名著,也是日後人們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