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75,26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建筑 > 自身的建築行動
自身的建築行動
上一张
自身的建築行動
下一张
prev next

自身的建築行動

作者: 汪文琦
出版社: 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 2012-09-14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60.00
市场价格: RM55.40
本店售价: RM48.8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關乎建築與人、住居之間,最抒情的有機書寫

  「有機建築」是什麼?該從什麼樣的點來認識呢?

  在這個世紀,幾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注在「有機」上:有機建築,綠色生活,然而實際上,真正的「有機」地搭蓋建築,所思考的根本其實是這樣的問題:

  供人們居處的「建築」,
  它究竟和人(創造它的人、居處其中的人)站在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上呢?
  而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問一個更普遍的問題:
  人和自然萬物,又是處在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上?

  建築與人的關係是什麼?透過「居住」與「生活」,透過觀看建築、生活於構造的空間之中,實際上回到行走、感受、觀察等面向上,讓在建築與空間的「生活」成為一種「人自身的行動」,並且從這些行動──可能是走在樓梯上感覺到那高度差之間的移動;可能是從窗子透進的一束光,在窗櫺與屋柱之間游移;在屋牆的遮蔽之間安棲,但又開了一扇門擾動那安棲,穿越那遮蔽……才能找到回答這些問題的途徑。

  於是從建築的有機之中──那種有機,來自於機能的建立與人的跨越──真正進入了一種生活與思考的有機之中,進入有機所指向的永續核心之中,同時也回到人自身不滅的價值之中。

  透過人、住居與建築之間的細膩書寫、反思、提問、回答,汪文琦打破知識領域的疆界,廣引以東西方哲學、文學,從詩、從電影、藝術思潮等作為思考素材,往復理解、論述從人與物之間的認識,重新理解建築、理解空間與自己,也從這樣的地方開始理解籠罩著建築的現代主義陰影;從而耙梳出一條無論是作為建造者、作為住居者,都能夠進而反思、與建築對話的路徑。

  -寫夏隆的音樂廳:
  我們於是明白自己並非只是上樓,或者下樓,
  梯子也並非為了實現這些功能上的目的而立在那裡,
  它們是在於自身之中,一如其他的建築構件,
  超脫了既定的目的,卻自身行動,彼此組構、呼應、甚或干預,
  「建造」也正是因此而得以實現了。
  這裡、那裡,並非為了人的欲求而存在,所以人也是自由的,
  可以行動、可以停止;
  沒有了固常的目的,建築的意義要在行止間不斷遞換、繁衍。

  -寫李承寬
  「他已經成為河流」——這是考慮了很久之後,在腦中浮現的唯一字眼。
  展開於心中的影像,
  是人們曾經有過的、或即將有的精神創造,
  湮漫浩蕩,久遠以來雖有不同稱呼,它的內在基礎實際上又一氣相連。
  ……「他已經成為河流」,
  此外,我並且無法喚出這河的確切名字。

  -寫「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
  以這角度來看,
  SANAA的建築創作跨過了庫哈斯,而更相近於約翰遜:同樣也投給了「西方價值」完全肯定的一票,
  這難道不會令西方世界既莫名興奮又不免尷尬困惑嗎?
  「遠東」,這位對於整個歐洲文化所影響下的廣大區域仍是如此陌生的「他者」,
  如今以莫大的熱情及更甚於自己的方式,
  來肯定自己尚且有所懷疑的生活價值與生存理念。

  -寫「建造幸福生活的房子」
  設計工作正像「幸福生活」的追求過程那樣,
  在於不斷進行主動的探索、認知,以至最終抉擇、辨明自身的生活處境
  ──是的,設計工作的最終結果即是這「自身處境」的確認,
  一種經由選擇的「幸福生活的開發」。

作者簡介

汪文琦

  一個平實公務人員家庭的第六個孩子,出生於台北,成長於宜蘭與南投。

  就讀台中一中時受到楊德英老師的哲學啟蒙,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畢業後,明白建築與哲學都將是自己一生的志業。但是不急。先去賣人(唱片公司企劃與文案),再去賣房子(建設公司設計與銷售)。喧囂繁華之中愈加確信,人們自古以來持續不斷的創造活動,都是為了進行宇宙與人生問題的深入探索,並且此後還會永遠地持續下去……。然後去了德國柏林,一待十二年,讓國際都會的豐盛人文與森林湖畔的寧靜自然,共同錘鍊自己思維的密度。

  至今仍然堅持:建築,在實用性之中更有其不可忽視的宇宙、人生面向。文章散見於兩岸建築與人文刊物;出版有德文專著《Chen-kuan Lee und der Chinesische Werkbund: mit Hugo Haring und Hans Scharoun》(柏林,2010);設計作品有《南埔林宅》(南投,1996),《東海大學教師暨教職員退休宿舍》(競圖階段,台中,2006),《安平吳宅》(台南,2010)……等等。2008至2010年任教於東海大學建築學系,2010年起任教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目錄


未完成的「現代」
建築的自身行動
建築裡的非實質特性
歷史裁切術:以相關於密斯的建築論述為例
建造幸福生活的的房子

當代起死回生術
在技術性思考下的建築現況
歷史的機會:從「世界博覽會」與德國近代建築發展談起
從2000年漢諾威世界博覽會「瑞士國家館」論瑞士「極簡主義」建築
「西方價值」與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建築實踐
失蹤的語意:2010年「豪宅」概念紀實
災後重建中的非災後建設:正視台灣的「幼年化」現象
記一位柏林畫家的住所

李承寬的宇宙飛行器
李承寬建築藝術初探
「新來的人」:李承寬追憶夏隆
事件中的精神力量:「有機建造」三則
「聾、盲、爽、發狂」,有誰不是法西斯:從建築師夏隆的中國研究談起
歷史的寬度:從德國的兩場展覽談起
建造倫理生活的住家——記「南埔林宅」
無私——李承寬的建築關鍵字
河——側寫李承寬

生活世界與生活設計
如何可能以建築進行生活價值的討論
對於「超越主觀主義」建築的初步觀察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與建築學之要義
儀式、形式與城市:從殯葬設施看「宜蘭經驗」中所隱含的建築學課題
生活世界:2009年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洪文雄紀念競圖
設計的本體與方法(一):專注
設計的本體與方法(二):自由

引用書目
西人譯名對照表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