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63,653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 >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
上一张
容齋隨筆
下一张
prev next

容齋隨筆

作者: 洪邁
出版社: 九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7-11-0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49.00
市场价格: RM53.70
本店售价: RM47.3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一部狠狠寫到骨子裡的書!
一部帝王決策方略的聖典!

曾經牽繫十幾億中國人命運的鉅著!
一部讓毛澤東打敗蔣介石的案頭書!
一部所有企業當家必須研讀的工具書!
一部人生哲學縮影的分析專書!

讀《容齋隨筆》就像身在書海深處徜徉,站在歷史的高處俯瞰。

  《容齋隨筆》一部從:天文地理,醫卜星相,民俗風情,帝王決策,國計大政,奇文佚事,文章句逗,無所不包……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備受稱道。此書的學術性和可讀性決不亞於任何一部史書,其中的政治歷史、人物逸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無所不包,堪稱宋朝之前的百科全書。

  《容齋隨筆》是一部涉及範圍很廣的讀書筆記,是洪邁飽覽群書、嚴謹治學的見證和結晶。

  書中內容博大精深,從經史子集到詩詞文翰,從典章制度到醫卜星曆,無所不容,無所不包,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備受稱道。讀這部書,就像身在書海深處徜徉,站在歷史的高處俯瞰。此書的學術性和可讀性決不亞於任何一部史書,其中的政治歷史、人物逸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無所不包,堪稱宋朝之前的百科全書。

  《容齋隨筆》這部著作是我國筆記小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清代的紀曉嵐在主編《四庫全書》時,將這部著作收入四庫中,稱之為南宋筆記作品之冠。為什麼此書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呢?除了他涉獵甚廣之外,還因為它兼顧了學術性與通俗性,因此受到各個階層人士的推崇和喜愛。明清時期的此類著作都受到此書的影響,後世的許多學者也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李潮稱讚此書說:「可勸可戒,可喜可愕,可以廣聞見,可以證訛謬,可以祛疑貳,其於世教未嘗無所裨補」,藉助此書可以「洞徹天下之理」。

作者簡介

洪邁

  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字景盧,號容齋,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其父洪皓,曾奉命出使金國,官至宰相。其兄洪適也曾位居宰相。由於受到家庭的影響,再加上洪邁天資聰穎,過目不忘,所以他一生涉獵的書籍多不勝數,堪稱是一位勤奮博學的士大夫。青年時期,他便與其兄長洪適、洪遵以文章並稱「三洪」。他的文章清麗贍博,在三者中最為突出。洪邁一生不僅博覽群書,而且好學善問,勤於思考,每有所得,便提筆記下,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良好的習慣,才著成了五十餘萬字的《容齋隨筆》。


目錄

總序

容齋隨筆

  近年來,我已日漸衰老,也習慣了日漸地疏懶,所以讀書不多,只是把心中所想所思之處,隨手紀錄下來,因為這些篇章都沒有先後之分,更沒有主次之別,所以將這本書命名為隨筆。

容齋續筆

  《容齋隨筆》十六卷寫成之後,淳熙十四年八月,一日,我被召入宮中,皇帝雅興所至,擺酒宴小酌,我在旁侍奉,皇上忽然隨口說道:「我最近常在讀什麼齋隨筆。」我肅然而立,趕緊回答說:「那是微臣所作的《容齋隨筆》,沒什麼值得言說之處。」皇上卻說:「此書不錯,裡面有很多頗有見解的議論。」我趕緊起身致謝。待退去之後打聽才知道,原來此書被婺源之女所刻,又經商人在書坊間販賣,宮中的貴人偶然看見,便買回了宮中,然後有幸被皇帝翻閱。我能有此際遇,也算是無上的榮光。為謝聖恩,又將自己後來的所思、所感加以整理,連綴在隨筆之後,又擔心與前面的相混亂,故別之以一二之數而稱之為續筆,同樣是十六卷。

容齋三筆

  右將軍王逸少(王羲之),乃是晉、宋之間的風流人物,超凡脫俗,不慕浮華。他棄官場的名利於不屑,不落俗套,不言世故,可能這便是他平生的志趣所在。自從辭去會稽內史的官職之後,他就再也沒有擔任過其他的官職。他曾經在其亡去的雙親墳前立下重誓,聽來讓人不禁心生苦澀,眼中含淚。我曾深深地體會過其中的含義,也為他感到深深的悲哀。後來我又讀到他寫給謝安石(謝安)的一封信,信中說:「胸懷閒逸之心,才得以了卻平生的夙願。近來曾與安石(謝安)一同東遊山海,頤養閒暇之餘,便想到與親朋故友舉杯同樂,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間談論著農耕桑田之事,以為撫掌之樂,這種恣意歡快的場景,難道是用語言可以表達的嗎?我常對陸賈、班嗣的處世態度心嚮往之,我又何嘗不想達到那種境界!」當時王逸少不過五十餘歲,有此心境實屬難得,但是那些作史之人卻不理解他的高尚情懷,竟然對此做一些瑣碎狹隘的議論,認為王逸少退職是與王述之不和的緣故,這種見解真是太膚淺了。

  六年前,我也是從會稽任上退職歸鄉的,轉眼至今已有六個年頭,追憶往昔,思賢而嘆,也不過是駑馬視天驥之心而已。我自知無法與古代賢人相比,況且我現在已經是逾七望八之年,根據常規早已到了脫去官服的年齡了,也無須再到墓前宣誓了。幸好我現在思緒還比較清晰,可以於寂寞無聊之際,快樂閒暇之餘,盡情地瀏覽群書,握筆自耕,隨自己的興趣作一些有價值的著述,雖然稱不上是千古奇文,但只要意願達成,我也就可以沾沾自喜、聊以自慰了。於是累月成年之後,便有了《容齋三筆》。作成之後,小兒子說:「成書之後,不能沒有序。」於是便寫下了這篇序,以表達心中的感懷之情,並表達對王逸少之清高品格的仰慕之意,藉此駁斥《晉史》中不明就裡的妄論,以此明示兒侄後代。
  若有生之年還可成就《四筆》,就留待他日再續嘉話。

容齋四筆

  從我開始寫作《容齋隨筆》直到寫成,一共花了十八年的時間,寫《續筆》一共花了十三年,《三筆》花了五年,而《四筆》只用了不足一年的時間便完成了。年紀越大的人,著書立說的速度就會越快,這個說法看來是很有道理的。前些日子,我從越州府告老還鄉,從此阻斷了與外界的應酬,謝絕了外人的來訪,但是唯有著書的興致依舊未減。我現在忙於採集逸聞趣事,以繼續《夷堅志》的寫作,對其中的事件予以整理和評論,不覺間就疏忽了《四筆》,對這本書的關心就減少了。此舉卻引起了我的小兒子洪沆的注意,他每次看到滿桌都是《夷堅志》的手稿,便對我說:「《夷堅志》和《隨筆》都是您最喜歡的兩本書,同樣傾注了您的心血,可是現在您卻只顧著增刪修改《夷堅志》,而對《隨筆》不聞不問,這不就有些厚彼薄此了嗎?」自此他幾乎每日都在我的書案邊觀察,一定要等我改好了一篇《隨筆》之後,才肯離去。他如此誠心,我便不忍違背他的心意,就仔細地回憶曾經發生的事情,開啟我所有的記憶,把能想到的都記下來。我的這個兒子洪沆,天性嗜讀,即使睡覺之前,枕邊也要放一本書,以便天剛亮就可以拿起書來讀,但是上天似乎對他頗為不公,他現在都已經二十歲了,自身的潛力還是沒有能夠開啟,不過我相信以他的勤奮好學之功,總有一天能夠雲開月明、出人頭地吧。大丈夫對幼子的憐愛,從我身上也可見一斑了,所以才把這件事情寫到此序中,以表示對幼子勤奮好學的獎勵。

容齋五筆

  《容齋五筆》乃洪邁晚年所作,費時五年。前四筆均有十六卷,而此筆只有十卷,而且沒有自序,由此分析,應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根據《容齋四筆》的序言介紹,洪邁晚年致力於《夷堅志》的寫作,再加上他此時年近八旬,這也許是此書未完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