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656,036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上一张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下一张
prev next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作者: 魯柏.葛汀
出版社: 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 2009-08-11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450.00
市场价格: RM69.20
本店售价: RM60.9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當前最權威最完整的佛教入門讀本
以修行理論貫穿整本書,揭示佛教各門派的共同基礎,
是修行者的最佳入門指引,認識佛教的最佳入門讀本。


本書的構想與作法

  本書的目的是作為佛教思想與修行的入門,寫給先前並無任何佛教知識的人看。

  許多佛教入門書提供讀者各種不同「佛教」的總覽,試圖平均且平衡地處理過去與現存的佛教。這種作法的好處是避免落入獨厚某種佛教形式的陷阱,而其缺點則是變成一堆日期、人名、地點、教理與修行的目錄,讀者仍不得其門而入。

  本書的作法是嘗試找出現存不同佛教傳統之間共同傳承的基礎觀念與修行。當然,那個共同傳承的精確本質或許有爭議,然而,本書所架構的佛教思想與修行的領域,都是各方佛教所共許的,只是方式或有不同而已。這個架構包括:
佛陀的故事(第一章);文本與經典的傳統(第二章);四聖諦法(第三章);僧俗二眾的生活方式(第四章);以業與轉生為基礎的宇宙學(第五章);無我與緣起的教法(第六章);從善行與「信」到禪修階段,再到達更高體悟的漸修之道(第七章);阿毘達磨、中觀與瑜伽行的理論體系(第八章與第九章)、菩薩道(第九章)。它們都是構成佛教的基礎。

聚焦於共同傳承

  本書的特色即是在佛教宇宙學、無我與緣起、禪修之道及阿毘達磨理論的架構等論題上,比其他入門書有更多、更深入的解說。這種聚焦於共同傳承的作法,除了能讓我們持續深入探討佛教思想與修行的一些重要面向之外,它還能提供佛教思想與修行發展的展望,以挑戰標準「教科書」的觀點,同時也更符合最近的學術研究。

  標準教科書的觀點傾向於用上座部與大乘兩大「派別」來看佛教史,認為大乘是針對早期佛教菁英出家主義的一次普羅大眾的宗教抗議,以及對它僵固學術主義的哲學批判,較早的佛教形式因此而幾乎邊緣化。近二十年來的研究,提出大乘並非以一個可被清楚定義的「派別」而生起,也不是大眾的在家運動,而愈來愈像是少數出家人的運動,並持續了好幾百年,至少直到五世紀。

  因此,本書不將大乘視為單純取代早期印度佛教形式者,而是嘗試在印度佛教思想與修行形成的層面上,聚焦於非大乘與大乘之間共通的基礎,並藉由參考斯里蘭卡的巴利文獻與北印度的梵文文獻,期能呈現「主流」佛教思想與修行的輪廓,作為在印度與其他地方發展的基礎。這種作法看似尊古,但卻是嘗試以佛教傳統本身了解它們的方式,來指出佛教思想與修行的基本原則。

  因此,本書所引用的資料,雖然從佛教徒的觀點來看很基本,但只在專門的書籍與論文中才能找得到。期望本書不只對初學者有用,對於佛教研究資歷較深者來說,也能有所助益。


【作者簡介】

魯柏.葛汀(Rupert Gethin)

  是西方著名的宗教學者,現於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神學與宗教研究所教授印度宗教,兼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1957年生於英國愛丁堡(Edinburgh)。1980年於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比較宗教學系畢業後,曾至斯里蘭卡「佛教出版學會」(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簡稱B.P.S)短暫參學,1987年返回母校完成博士學位。2003年起,擔任英國「巴利聖典學會」(Pali Text Society,簡稱P.T.S.)主席至今。

  魯柏.葛汀擅長上座部佛教,主要的研究興趣是探討巴利尼柯耶,以及阿毘達磨中佛教思想的歷史與發展,現致力於研究巴利尼柯耶中所呈現的解脫道體系。著有《佛教的覺悟之道:菩提分法之研究》(The Buddhist Path to Awakening: A Study of the Bodhi-Pakkhiya Dhamma, 1992)、《阿毗達磨論題的概要與闡釋》(Summary of the Topics of Abhidhamma and Expositions of the Topics of Abhidhamma, 2002與R.P. Wijeratne合著),以及《佛陀的法音:魯柏.葛汀的巴利尼柯耶新譯》(Sayings of the Buddha: New translations by Rupert Gethin from the Pali NikAyas, 2008)等書。其他還有多篇相關的論文,散見於各書籍與佛學期刊中。


【譯者簡介】

賴隆彥

  海洋大學造船系畢業,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藏文講師、智光工商德育老師、佛光出版社資深編輯、普門雜誌社資深編輯。譯作有《禪悅》、《快樂來自八正道》、《無常》、《森林中的法語》、《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定、慧)、《禪是心靈妙境》、《佛陀的聖弟子傳》、《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等書。


目錄

致謝詞
圖表一覽
地圖一覽
佛教語言小記

導論 
第一章 佛陀:覺者的故事
       歷史上的佛陀
       佛陀的傳說
       佛陀的本質

第二章 佛陀的話語:佛教的經典與派別
       法:文字、修行與證悟
       最早誦出的經典:四部尼柯耶∕阿含經與律藏
       經與論:聖典真實性的問題
       古老佛教部派的起源與其注釋文獻
       大乘經

第三章 四聖諦:苦、集、滅、道
       佛陀教法的方針
       苦的本質
       苦的起因:貪、瞋、痴
       苦的息滅:涅槃
       導致苦滅之道

第四章 佛教的團體:比丘、比丘尼與在家眾
       佛陀的弟子與僧團的起源
       出家受具與佛教僧伽的理想
       律藏的根本考量
       從遊方到定居的生活:林住者與村住者
       精神生活:修「福行」
       僧伽生活型態發展的動力
       在家團體
       史拜羅圖式::消災、業力與涅槃的佛教

第五章 佛教的宇宙觀:三千大千世界
       關於空間與時間:鐵圍世界
       阿毘達磨的宇宙學系統
       宇宙學與心理學:大宇宙與小宇宙
       宇宙學、民間信仰與現代科學

第六章 無我:人的相續與緣起
       佛教對於「常我」的批判
       人相續的問題:自我是「因果的連結」
       佛教對於「無我」批評的回應
       自我概念來自無明、執取與我見
       緣起法的闡釋
       佛陀否認自我的存在嗎?

第七章 佛教的解脫道:止、觀之道
       引言
      「信」的角色
       持戒
       修習止禪
       觀禪的階段
      「止」與「觀」的關係

第八章 阿毘達磨:高階教法
       故事、傳說、文本與作者
       作為佛教思想系統的阿毘達磨
       上座部的八十二種法
       覺知過程、業與轉生
       各部派有關身心相續問題的討論

第九章 摩訶衍那:大乘
       大乘的興起
       菩薩乘
       超越世間的佛
       空性與般若波羅蜜
       龍樹與中觀學派
       唯識與瑜伽行派
       如來藏

第十章 佛教傳統的演進:南方、東方、北方與西方
       在斯里蘭卡與東南亞的上座部佛教:南方佛教
       中國、韓國與日本:東亞佛教
       西藏與蒙古:北方佛教
       佛教在西方
注釋
參考書目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