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您忘记密码了吗?
1,583,598 本书已上架      购物流程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有店 App


当前分类

浏览历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普 > 社会科学 > 中国史地 > 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
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
上一张
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
下一张
prev next

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

作者: 林滿紅
出版社: 麥田
出版日期: 2002-10-13
商品库存: 点击查询库存
以上库存为海外库存属流动性。
可选择“空运”或“海运”配送,空运费每件商品是RM14。
配送时间:空运约8~12个工作天,海运约30个工作天。
(以上预计配送时间不包括出版社库存不足需调货及尚未出版的新品)
定价:   NT360.00
市场价格: RM55.40
本店售价: RM48.80
购买数量:
collect Add to cart Add booking
详细介绍 商品属性 商品标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社會有關兩岸關係的討論有兩種:四百年來台灣就是獨立發展的,以及台灣向來與中國緊密相連。儘管他們引經據典,討論得頭頭是道,但卻與史實認知有所差距。

  1989年,本書作者林滿紅教授剛通過她的第二個博士論文答辯,走在哈佛大學美麗的校園裡,聽到來自臺灣學生的統獨論辯,心裡不免有許多感觸;在一次偶然的機緣裡,林滿紅教授到?門參加一場有關海關貿易的學術會議,主辦單位安排參觀?門海關時,林滿紅教授在檔案中讀到日治時期台灣船掛著日本國旗駛向廈門海關的文件,內心受到極大的撞擊;經過十數年來的探索,海峽兩岸的分合問題常在作者胸臆翻攪,時時反芻咀嚼,乃匯集為本書中的篇章。

  本書從東亞經濟圈的角度研究歷史,並在《馬關條約》、《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中日和約》的法理基礎上,闡述台灣的人民與領土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屬於中華民國;但就文化層面而言,台灣卻是保存中國社會經濟制度最完整的一個地方。作者並指出,造成兩岸分歧的根源是1895年日本據《馬關條約》索取台灣,而非1949年後的國共分裂。

  因此,作者認為目前的兩岸關係不只是國內問題,更是國際問題。若兩岸能從歷史事實中釐清問題的根源,在現有的版圖上建立中華國協,則不失為促進東亞和平的一條可行之道。 

作者簡介

林滿紅
1951年生,台大學士(1972)、碩士(1976),師大碩士(1985)、哈佛博士(1989),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及師大歷史系、所教授,專攻台灣史、清史、東亞經濟史。著作除《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事業部,2000)、《台灣海峽兩岸經濟交流史》(日文版,東京:〔日本〕交流協會,1997)之外,另有《世界銀荒與嘉道思潮》、《土產鴉片與晚清中國》、《經貿與台商(1860-1961)—十九、二十世紀的東亞與東南亞世界》、《世界經濟與近代中國》等書稿及本書相關中、日、英文學術論文約六十篇。


目錄